根据年度工作计划,6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人大代表,对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在听取县农业局汇报的基础上,先后到嵩山蜜桃基地、寺头相亮山楂基地、金晔食品公司、九山板栗基地等实地察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并召开由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进行了讨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牢牢把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一主题,围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转、调、创”,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全县农业产业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组织领导得力,协调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完善了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各镇街结合各自实际,及时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形成了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立足全县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全县果品、瓜菜种植面积逐步发展到40万亩规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以果品业为主,瓜菜、中药材为补充的农业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土地流转步伐加快,截止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25.57万亩。其中柳山镇今年流转土地1万余亩,重点打造高标准果蔬基地,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积极建设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市场依托产业建、产业围绕市场转”的良性发展格局。嵩山依托本地丰富的蜜桃、瓜菜资源打造的嵩山鲁中果品冷储交易市场,必将对西南部农民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到1910家。其中,华良种业等7家单位被确定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盛安食品、康宝蜂业等39家单位被批准为“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四)品牌效应逐渐显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发展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大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扎实做好“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工作,着力打造临朐现代农业名片。目前,全县规划建设了月庄大樱桃、华良玉米育繁推一体化等26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认证种植业“三品一标”品牌48个,冶源杨善集村、城关月庄村、寺头河口村先后获评为国家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九山、寺头镇的苹果在潍坊市2016年优质苹果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临朐大樱桃连续在2016年、2017年中国樱桃年会上获得优质大樱桃品评冠军,今年我县被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授予“中国大棚樱桃第一县”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发展农业热情不高、措施不实,特别是与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结合力度不够,客观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各项涉农资金使用相对分散,缺乏有效整合,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甚至还有挤占、挪用等现象,没有很好地起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三是现有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年龄相对较大,各类管理、科技人才缺乏,农业产业化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弱。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除伊利乳业带动能力强外,其他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企业不够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仅有7家,占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的6.7%。从生产效益上看,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多为加工型企业,而且以初级农产品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少、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由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
(三)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一方面,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全县还有60%左右的承包土地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且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规模小、履盖面不广、结构松散、运行不规范等问题,吸引和带动农户推广标准化生产、共创品牌、抢占市场的能力不够。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着力构建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在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加强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的有效整合,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举办项目推介会和招商洽谈会等多种方式,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户,以大项目带动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三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途径,及时总结推广柳山流转土地的经验做法,在不违背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四要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强化新型农民培训,积极引进和培养农业专业人才,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人力支撑。
(二)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要立足全县资源优势,突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市场化增收”,科学合理确定特色主导产业数量、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好奶牛、果品、黄烟、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各镇、街(园、区)要从实际出发,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推进整体的作用。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继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申报工作,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度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为农业产业化深度发展打好基础。
(三)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要树立工业化思维,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等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要搞好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奖励、扶持和服务,择优培强华良种业等105家农业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规范内部运行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合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培强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做好结合文章,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一是做好农旅产业结合文章。按照“围绕旅游抓农业,抓好农业促旅游”的思路,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全域旅游规划,着力打造一批集特色农业生产、休闲体验、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和休闲农业园区,使农业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二是做好农业与“互联网+”结合文章。积极建设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农产品电商平台,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实现全县优势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全覆盖,进一步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做好农业与节庆活动结合文章。继续支持各镇、街(园、区)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特色风俗等,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产品节庆活动和展示展销,在拓展农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切实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