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县农业农村局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根据主任会议安排,9月下旬,县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对全县农业农村局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调查期间,听取了县农业农村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组织召开了农业农村局班子成员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并深入有关镇街(园、区)实地察看了部分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夯实“三农”工作基础。一是认真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全县核定小麦种植小麦面积11.15万,发放补贴资金1394万元。二是认真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补贴机具2030台,发放补贴资金307.78万元。三是有序推进政策性补贴和保险项目,落实深松整地项目1万亩,发放补助资金30万元;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玉米9.43万亩、小麦10.15万亩,进一步提高了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较好地发挥了政策性保险在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二)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粮食种植向经济作物调整、经济作物向林果产业调整、露天种植向设施栽培调整,大力发展果品、瓜菜、中药材等优质、高效农业。截至目前,全县果品、瓜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9.4万亩、13.98万亩、3.7万亩,初步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城关--山旺大樱桃、九山板栗、嵩山蜜桃、五井柿子等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三)深入实施产业振兴规划,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潍坊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发展“潍坊模式”寄予厚望。近年来,县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紧紧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这一主题,从做大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丰富“三农”业态入手,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全县农业产业化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县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资产总额39.3亿元,从业人员8900多人,带动农户5.8万户,初步形成了以城关--山旺大樱桃交易市场为龙头的大樱桃生产体系,以潍坊伊利集团为龙头的奶牛产业体系,以临朐广华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猪产业体系,以康宝、博康等现代化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蜂产业体系,以尊润、春冠等专业化朗德鹅养殖加工企业为龙头的鹅肥肝产业体系。
(四)强化全程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抓手,大力推行农业生产、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推广使用高效、低残农药 ,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加工全程监管,提高抽检频次、规范经营行为、加大惩戒力度,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较好地保障了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牵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三清一改”和农村“七改”,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2018年全县建成市级美丽宜居村庄 40 个、农村新型社区 8 个。其中,辛寨镇、蒋峪镇吕庄村入选山东省“美丽宜居镇村”,九山夏庄、五井隐士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第一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村庄。2019年,全县新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9处,新增绿化面积10.3万平方,新改厕3.04万户,整治废旧房屋1507处,新规划建设美丽宜居村庄3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支柱产业相对较弱。经过多年的培育,我县逐步形成了以果品、瓜菜、中药材、奶牛等为主导的农业支柱产业。从纵向的维度看,我们的支柱产业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品档次,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从横向的维度看,我们与周边县市相比较,特别是与寿光、青州、昌邑等农业产业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较,我们的支柱产业还相对薄弱,没有形成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能够左右全国、全省农产品市场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
(二)品牌效应尚未显现。发展高端农业、品牌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农业主管部门大力加强“品牌临朐”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培育、保护、发展和评价体系,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品牌认证,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03 个。但是,大多数获得认证的农产品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也没有带来相应的市场认可和价值回报,品牌效应不明显。
(三)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从全县范围看,我县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生产方式简单粗放,农业产业链条短,低端种养比重大,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低。多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辐射带动力不强,4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仅有l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虽然不少,但规模普遍偏小,平均年经营收入仅有70万元,且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种养等环节。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四)农田水利建设亟需加强。我县现有灌区大多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其中,冶源水库有效灌溉面积为27.5万亩,嵩山水库有效灌溉面积5.8万亩,丹河水库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其余水库有效灌溉面积均不足1万亩。近年来,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冶源、嵩山水库调整为饮用水水源和工业用水,灌区控制范围内水资源日趋紧张。受地表水可用水源大幅缩减、地下水开采受到严格限制的双重影响,农业生产受制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积极争取上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绿色、高效、节水农业,是农业主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长期性任务。
三、几点建议
(一)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履行好乡村振兴牵头部门职责。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单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各司其职、精准施策,扎扎实实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要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激活发展要素,推进人才、资金、资源向农村汇聚,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要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方位配套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努力建设一批生态优美、产业兴旺、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让乡村生活更加富裕、更有品质。要把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乡村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二)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引导农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生产要素向高效农业聚集,打造我县优势产业发展集群。特别是对具备一定发展规模、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要进行进一步筛选论证,对其中的重点园区、拳头产品,要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推广、重点推介,全力打造一个或几个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培育引进新品种、推广应用新技术、扶持发展新业态,加快形成农业发展新优势。要在保持土地承包权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发展层次的龙头企业和田园综合体,为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推进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监管,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和产品特点,有重点地开展农药、化肥专项治理和集中整治行动,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控。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指导农业主产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注重从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农产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的索证交易和质量追溯制度,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要加大农产品监督抽查力度,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检查密度、提高检查频次,切断不合格农产品流入消费环节的渠道。
(四)扎实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农业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牢牢把握国家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政策机遇,积极做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筛选、论证和提报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新建一批科技含量高、建设标准高、资源节约型的农田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水利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要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充分发挥好项目资金、财政补助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基层和项目受益方的积极性,形成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合力。要把推广新理念、应用性技术、发展新业态,贯穿于农田水利建设全过程,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打造一批节水农业发展新样板、现代农业发展新样板、智慧农业发展样板、创意农业发展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