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科学技术局局长 李贤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向本次会议报告县科技局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县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90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产业创新发展新优势。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一部门一改革”工作开展,组织视频、现场培训4场次,邀请专业中介机构培训企业240人次;组织64家企业入库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库,10家企业顺利通过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7家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争取省“小升高”财政补助70万元,14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财政补助887.24万元。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推动企业围绕提升科技平台效能,梯次开展好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管理、运营,全县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6个,其中国家、省级创新平台14个。立足我县优势项目资源,积极梳理和研判上级科技创新政策,发挥科技计划项目带动作用,近年来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8项;申报科研攻关、火炬、星火、成果推广等各级科技计划项目63项,获批立项37项,其中省级以上6项。今年完成1个院士工作站和1个新型研发机构省级备案;1个项目入选2020年度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个项目推荐进入科技部计划项目答辩,8个项目获批市级科技计划,2个项目获批全市新冠疫情防控科技专项攻关项目立项;完成5家企业科技成果登记,1家企业获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家企业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县政府与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7家高校院所建立了政产学研全面战略合作关系,4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与中科院、山东大学等全国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涌现了华特、宝龙达、恒彩数码、伟盛铝业等一大批产学研合作典型。突出招院引所共建研发平台,近年来共建各类研究所19家,引进蓝色智谷等技术转移分支机构,并就110多项新产品展开了联合研发。今年及早谋划开展“科技服务125”春季行动,征集技术难题、人才需求及意见建议等57条,借助山东大学、蓝色智谷等高校院所信息平台进行了发布;组织开展“走进大院大所”活动,先后12次组织企业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对接洽谈;13家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15项,完成技术合同网上登记12.1亿元;指导帮助30家企业完成融资贷款产学研合作方面形式审查。
(四)科技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坚持本土科技人才培育和外来科技人才引进并重,牢牢把握“招才引智”总基调,积极作为,先后17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鸢都学者和鸢都产业领军人才;1人获得“创业齐鲁共赢未来”第二届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优胜奖,3名高层次人才获首届世界风筝都·潍坊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奖项,2人被授予“人才潍坊伯乐”奖;2家企业列入省科技企业特派员服务企业。今年审定上报高端技术人才58人,1个“创业齐鲁共赢未来”大赛优胜奖项目成功签约落地,1家企业入选省外专双百计划。
(五)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签订政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与华中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共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5处。结合扶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完成60多名科技指导人员与110个省定贫困村的技术服务协议书签订和35名科技特派员的网上注册,5家农业企业申报为市级农科驿站培育站点。今年重点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和科技精准扶贫力度,强化5处市级以上农科驿站和67名科技特派员作用,培训指导农民1500余人次,潍坊市科技干部扶贫会议在我县召开。
(六)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县委、县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若干财政政策》及5个实施意见,就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了具体要求、工作措施和激励政策,形成了较好的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县科技局及时跟进科技政策引导,梳理完善“小升高”企业财政补助、高企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加大政策解读培训力度,今年先后编印各类政策解读文本5种、600余册分发到企业,发挥了科技创新政策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创新平台整体分布零散、覆盖面小、利用效率不高,创新载体、主体不大不强,承接成果转移能力弱,缺乏一定数量的技术水平高、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示范企业。
(二)基础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高端人才要求的创新发展环境、配套服务等难以完全满足,创新人才引进严重不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专项服务于产业、行业发展的孵化器、成果转化中心、培训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不足,从事科技服务人员力量缺失严重、专业服务技能薄弱。
(三)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优化。政府科技研发投入偏低,财政科技资金引导、放大作用不显著;镇街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企业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特别是产业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在科技项目申报、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带动能力不强。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一)突出创新主体培育。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小升高”计划,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辅导、培育和政策支持力度,力争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围绕高端铝材、新材料、高端食品等三大园区建设,优先科技资源倾斜保障,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积极做好高新技术的挖掘、提升、注入,推动文化、旅游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突出创新能力提升。围绕实现由企业研发转向产业研发、个体研发转向公共研发“两个转变”的思路,建、用、管并举,加大创新平台效能提升培训力度;突出产业主导作用,加快推进行业创新平台规划、建设和运行进度,不断探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机制、新路径,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强化部门间的协同与信息共享,积极做好省、市创新平台的推荐申报工作,确保每年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
(三)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继续推进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精准合作,重点推进县政府与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签订政产学研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紧密型合作关系;持续开展“走进大院大所”活动,邀请专家团队来我县精准对接,每年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20项以上;持续加大招院引所工作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对接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分支机构和研究院(所),集聚高端技术和人才。
(四)突出项目带动引领。立足我县优势项目资源,重点支持华建集团、华特磁电等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结合我县高端铝材、新材料、高端食品等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整合提升,每年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立项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0项以上;精心组织申报鸢都产业领军人才等人才工程和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交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