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桑蚕饲养技艺
临朐桑蚕业久负盛名。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临朐乃其属地)早已是桑蚕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汉代,“齐纨”(蚕丝)销往西域各地。杜甫诗“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反映了唐朝时期齐鲁一带桑蚕生产之盛。宋、元、明代,桑蚕生产仍是临朐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清末, 临朐蚕丝销往欧洲等地,年收入白银百余万两。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市场上蚕丝需求量日益增长,丝价猛涨,中国蚕丝业随之迅速发展。当时,临朐“种桑之田,十亩而七;养蚕之家,十室而九”,蚕丝收入,成为临朐的主要财源,蚕茧生产居全省之冠。日军入侵后,社会动荡,丝价暴跌,临朐桑蚕业自此一蹶不振。解放后,人民政府贯彻“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的方针,培训技术骨干,建立蚕业指导所,推广改良蚕种,帮助农民恢复蚕业生产。1980年,全县有高干桑612万株,桑园6035亩,产茧151万公斤,创建国后最高记录。此后,由于茧价、政策等多种原因,桑蚕生产几经曲折,蚕茧产量有升有降。
临朐的桑树品种历来以鲁桑为主。鲁桑叶大而厚、耐寒、长寿,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了多种优良地方品种,如:黄鲁头、大鸡冠、小鸡冠、黑鲁采桑、黑鲁接桑等。饲养的桑蚕品种,旧时主要是沿用历史悠久的一化性黄血蚕,俗称鲁黄。建国后,先后引进10余个品种,经选优汰劣,至1987年,苏5×苏6、青松×皓月成为当家品种。
临朐传统上以饲养春蚕为主,其基本程序如下:
准备蚕室和蚕具。提前一周左右将蚕室腾空,对地面、门窗、墙壁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一般用生石灰粉),并开窗通风,保持干燥;对所用蚕具(爬篮、扁筐、桑用背篓、切桑用的铡刀、案板以及席子、苇箔等)进行全面清洗、晾晒、消毒,以备待用;在蚕室内搭好箔棚(一般用高粱秸杆箔或芦苇箔扎制而成),根据喂养数量的多少,箔棚可扎制一层或两层;将全部蚕具搬入蚕室,准备接蚕。
领种和收蚁。农村养蚕,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统计和发放蚕种。各养蚕户领回蚕种后,先将蚕种放在灶头前较温暖的地方,并蒙上棉被等物,进行保温,催化蚕蚁(即幼蚕)。待蚕蚁出齐后,再用鸡毛翎等物将蚕蚁从蚕种纸上轻轻拨到桑皮纸上,自此之后即可开始喂养。
春蚕喂养。在幼蚕阶段,使用较小蚕具,一般多用不同规格的爬篮,而且因蚕体较小,喂养以鲜嫩桑叶为主,并用铡刀将桑叶切成碎块喂养。幼蚕发育成长较快,一周左右即完成第一个发育期。此时,要停止食桑1—2天,等待其脱蜕蚕皮(第一次蜕皮俗称“见头眠”)。随着蚕体的发育成长,蚕具也要作相应更换,待到三至四眠之后,即可上箔喂养,而且由原来切桑喂养逐渐到全叶喂养。待春蚕老之将至时,俗称“吃老食”。此阶段,如果进入蚕室,可听到一片似春雨般的“沙沙”声,此便是春蚕食桑的声音。历时一周左右,即可停止喂桑,开始进入吐丝状态。
扎制蚕簇,准备簇蚕。春蚕进入“老食”阶段后,即准备扎制蚕簇。蚕簇一般选择在农家小院地势较高处,防止进水浸泡(也有在室内扎制的)。临朐农村,多用高粱秸杆扎制,其形状酷似一个方方正正的立方体大货架。蚕簇大小要视养蚕多少而定,中间隔成许许多多方格。方格大小约为30至40公分左右,而且上下、前后、左右,所有方格整齐划一,间隔均匀有序。方格之内放有一束束较为匀称的麦秸杆,以供春蚕入簇后伏居吐丝做茧之用。
上簇。将老蚕用簸箕平摆端出,轻放到扎制好的蚕簇方格麦秸束上,按照先下层、后上层的顺序,依次均匀放满簇架。待全部放入后,用高粱箔或苇箔将四周围起并捆好,再用麦秸苫子和苇席封顶。为防春雨,簇顶一般扎成圆尖状,便于顺水。最后,在蚕簇四周撒上生石灰粉,以防蚂蚁进入。
拉簇摘茧。春蚕上簇之后,约经过一周时间,簇内老蚕完成吐丝、作茧、化蛹,即可拉开蚕簇摘拾蚕茧,其顺序仍按上簇顺序进行。摘茧时,将少量双蛹茧、黄斑茧、薄皮茧等劣质蚕茧与大批优质蚕茧区别开来,分类存放。优质茧放置密度要薄而均匀,防止挤压损伤,并注意茧室的通风和排湿,保证蚕茧质量不受影响。
上市售茧。蚕茧摘下后,称为鲜茧。为保证质量,须尽快出售,一般售给附近收购点或丝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