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摸家底,健全四级非遗名录。全县非遗涵盖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民俗等众多领域,门类齐全,截止目前有“沂山祭仪”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洼子跑麒麟”“渔鼓书“太祖长拳”等省级非遗项目11项,“手工蚕丝被”“石佛堂的传说”“柳山酱菜”“黍米黄酒”等市级非遗42项,“石磨面粉”“钩针编织”“柿子酒”“柳山流苏的传说”等县级非遗200项。
二是传帮带,逐步完善传承体系。传承人是非遗的核心、传承的主体,成立由200余位传承人、爱好者组成的非遗文化志愿者联盟,常态化开展推广交流活动。实施“名师带徒”工程,在展演、展销、培训等方面提供师资和场所保障,每年培养年轻骨干人才2000余人。目前,全县拥有大国非遗工匠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7人,市级非遗传承人30人,县级非遗传承人200余人。
三是促融合,创新发展传承模式。打造“非遗+展会”“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模式,组织非遗项目参加窗博会、建博会、樱桃节、沂山论健等展会70余场次;与高校合作研发文创产品,涉及30余门类百余件产品;实施非遗“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工程,建成非遗小镇研学基地4处,建成非遗特色村40余个,打造非遗就业工坊40个,带动6000多人就业。
四是抓试点,“非遗在社区”散枝开花。作为全省5个、潍坊唯一,入选山东省“非遗在社区”示范点,建有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1处,市级非遗传承所、综合性传承中心13处,县级非遗传承所36处,“薪火相传”校园传承实践基地2处,县级传承场所23处,“腊梅手工坊”“立娟工作室”“静雅轩”等工坊、传承所如雨后春笋,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