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 幸福寺头 | 秀秀家乡美之特色产业篇
时间:2023-09-13
走好产业兴旺“路”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寺头镇紧抓特色产业发展不动摇,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夯实产业之基,让特色产业拓宽乡村致富渠道,助推乡村振兴,奋力开创寺头镇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护栏产业
近年来,寺头镇谋划实施护栏产业“一区一园三中心”发展布局,打造了以集中护栏加工区为核心,高端护栏产业园为引领,护栏研发中心、会展中心、共享喷涂中心为支撑的“雁阵式”发展集群,实现护栏产业集约发展、规模壮大、层次跃升,产业链韧性显著增强,成功抢占行业发展高地。同时,锚定“好护栏、寺头造”的目标定位,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高端护栏博览会,接待商客3万人次,成交金额1.6亿元。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先后5次赴北京积极争取,成功获评“中国高端护栏创新基地”和“中国工艺护栏出口基地”称号,积极与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合作,共建护栏行业产品标准,把牢行业话语权,助力护栏“出海”。
山楂产业
今年8月,寺头镇以山楂为主导产业获评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强镇。目前,我镇4.5万余亩山楂迎来大丰收,红彤彤的山楂挂满枝头,传递着丰收的喜悦。寺头山楂先后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寺头镇创新实施山楂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坚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链主”,一产大力发展标准化、绿色化种植,提升产品竞争力,截至目前,绿色化种植已达到2万亩,年产绿色果品4万吨;二产加大山楂制品深加工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培育国家级农业合作社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山楂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打响“亿佳佰味”“悦时光”等山楂品牌;三产深度挖掘潜力,积极举办寺头山楂文化艺术节和发展采摘篱园、民俗旅游等产业,搭建精品旅游线路,丰富产业业态。锚定三产融合,实施“山楂托管”发展模式,破解管理粗放难题,从源头提升山楂品质。同时,已完成寺头镇冷链仓储中心建设,山楂贮藏能力大幅提升。
红香椿产业
寺头红香椿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全镇露天红香椿种植面积2.2万亩,大棚红香椿种植面积220亩,总年产量达600多万公斤,主要外销寿光、临沂、青岛等地蔬菜批发市场。寺头镇新规划建设占地160亩的红香椿大棚产业园,并建设观光道路7.6公里,将红香椿大棚产业园与石佛—尹子峪香椿种植区进行串联,形成集香椿种植、采摘、观光于一体的发展集群。通过“建园区、强产业、塑品牌”发展战略,继续与中国经济林协会香椿分会对接联系,积极争创中国红香椿之乡品牌。同时,持续加大对外推介宣传力度,今年寺头红香椿被CCTV-17频道专题报道,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黄烟产业
“金叶”飘香时,又到收购季。寺头镇5759亩黄烟于9月6日开磅收购。作为“泰山”品牌基地单元,寺头镇所产烟叶具有“色泽金黄、灰白火亮、吸之醇香、气味芬芳”的典型特征,烟叶质量全国最佳,连续三年盲评全省第一,今年新入选烟叶核心产区,每亩可增收800-1000元。据估算,今年黄烟产业将实现群众增收3000余万元、实现税收60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一片黄金叶富民富村富财政。
下步,寺头镇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在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走好产业兴旺“路”,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努力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乡村画卷。